无责任洗脑包今天可以卖出一份安利吗

社会科学界无人敢拆的真·官配,任何学科史里只要一个姓氏出现,不出三行,另一位绝对如约而至。

现代人类学基础的两位奠基人,田野调查开山祖师,人类学英国学派双璧——

马林诺夫斯基X拉德克利夫-布朗



1967年,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,《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》(A Diary in the strict sense of the term ),在其去世25年后出版。该日记的出版迅速变成了一场学科丑闻,后辈格尔茨评价,“ 人们发现马林诺夫斯基,用句客气话讲,不是一个 纯粹的善良的人”。

躲藏在他在特罗布里恩岛所写作的客观理性的民族志后的,是一个偏见的、粗鄙的,无法避免性冲动的无助的平凡人类。

而与他同时,曾在澳大利亚进行田野研究的另一位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-布朗,对这位同行的看法似乎有过明显的转变——


1913年,马林诺夫斯基于LSE写成《澳大利亚土著家庭》(The Family among the Australia Aborigines),受到包括拉德克里夫-布朗在内的英国人类学家赞扬,并正式取得博士学位。

1914年,马林诺夫斯基赴澳大利亚研究图腾制度。时值一战,他受奥地利国籍影响,不得不在在墨尔本悉尼等地辗转。同年,拉德克里夫-布朗第二次来到澳大利亚,在悉尼任某中学校长。

1915年马林诺夫斯基赴特罗布里恩岛进行田野调查,1918年结束。研究非常成功,但本人日记表示中途诸多不顺。1918年结束调查后大病一场,1920年返回英国。

1916年拉德克里夫布朗前往汤加,1919年因避西班牙流感,前往南非。他曾在澳大利亚为学科推广付出过巨大努力,却因为“人缘欠佳”而屡屡碰壁。


结束田野工作之后,马林诺夫斯基以LSE为中心,开创功能主义学派;拉德克里夫-布朗先前往芝加哥大学,开创结构功能主义。

尽管两人学术观点颇为相近,当时就作为功能主义代表齐名,但两人似乎处于一种相当别扭的关系中。

1937年,拉德克里夫-布朗返回英国,任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主任。1938年,马林诺夫斯基负气出走耶鲁,拉德克里夫-布朗取而代之,成为英国学派主流。

两人不愿彼此并列,却时时在学术作品里(花不小的篇幅)提到对方(甚至不太谈学术观点,给后来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)。

日常学术互怼——

1939,马林诺夫斯基:

null

1940年,拉德克里夫布朗:

null


1940-41年,马林诺夫斯基前往墨西哥进行田野调查。

1942年,拉德克里夫布朗卸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主席,前往巴西圣保罗大学任客座教授。

1942年,马林诺夫斯基心脏病突发,享年58岁。


什么原因,让相互欣赏的两人突然耻于与对方齐名?

什么原因,二人反目之后仍在学术文献里屡屡提及彼此?

人类学教父缘何负气出走美帝,英国皇家人类学主席何故卸任前往新大陆?

时过境迁,为何如今连Google图片都在一个人的姓氏下显示另一张面孔?



来吧,吃下这口安利,让我们一起揭开解密日记的背后,近一个世纪前,还可能有什么令人惊愕的真相。


一个学科的官配cp,乐观估计,截至目前,坑里有一个半的活人。


一个彩蛋:

经那半个活人的提醒,吴文藻,冰心的丈夫,我国最早一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,与马林诺夫斯基、拉德克里夫-布朗私交甚笃。其门下四位学生——“吴门四犬”里,费孝通师从马林诺夫斯基,林耀华曾在拉德克里夫-布朗访问燕京大学期间受其指导。

据半个活人分析,费孝通和林耀华后来的相处模式,和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-布朗相爱相杀的方式如出一辙。

作为唯一那个完整的活人,我非常欣赏她的脑洞。


评论 ( 9 )
热度 ( 60 )

© 望霁 | Powered by LOFTER